主題介紹亦可於「下載專區」下載。

(按報告日期及發言先後排列)

大會報告:疫情下高校的心理健康         
🗓️ 2022年7月27日(三)
⏰ 11:00 – 12:30
報告人及主題簡介:

李焰教授
清華大學教授、學生心理發展指導中心主任

清華大學學生心理發展指導中心主任,教授,博士。教育部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副秘書長。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大學生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心理諮詢師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心理學會認證督導師(D-12-004),中國心理衛生協會首批認證督導師(XXD-20-079)。
承擔和參與教育部重大項目、教育部“十五”規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30餘項研究課題。出版論著或參編著作30餘部,發表論文70餘篇。研究聚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自殺現象與預防、心理諮詢的過程與效果等領域,有30餘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領域教學經驗,有20餘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及心理諮詢實踐經驗。

常態化疫情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020年至今新冠肺炎疫情及內地高校疫情管控政策給大學生帶來的不確定性、不安全感、喪失感、疏離感和被拋棄感等心理體驗,以及社會隔離、親子關係緊張、在線學習壓力、就業壓力、家境變遷等現實問題,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甚大。本文介紹了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大學生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這三年所開展的工作,是如何在加強督導、組織學術會議、積極參加行業會議、積極參加教育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工作、組織換屆改選等工作。同時介紹了內地高校如何創新工作形式,通過網絡、電話、微信、APP小程序等各種方式構建“雲上心理中心“,實現了符合倫理和法律要求下的網絡個體和團體心理諮詢服務,以及心理熱線諮詢、文字諮詢等心理服務,幫助學生應對疫情下的學業、人際、戀愛、就業等方面帶來的心理挑戰,守護他們身心健康,促進心理健康發展。最後,對內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遇到的挑戰或者困惑做以討論並展望了未來發展。

陳斐娟副教授
台灣雲林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暨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

現職雲林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暨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兼
諮商輔導中心主任/諮商心理師、教育部委託設立中區大專校院輔導工作協調諮詢中心召集人。專長心理諮商與輔導、輔導行政、生涯諮商與輔導、情感教育、及性別教育。
重要服務經歷包括教育部委託設立中區大專校院輔導工作協調諮詢中心召集人、教育部學生輔導諮詢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家庭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委員/教育部特殊教育學生申訴評議會委員/教育部設置生命教育中心委辦計畫推動委員/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青少年諮詢會顧問/國家公共資訊圖書館心理輔導諮詢顧問、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副秘書長/常務監事/常務理事/學術發展組、組織發展組召集人、台灣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倫理委員會副召集人

疫下高校學生心理健康

疫情對大專校院(高校)學生的影響:(一)疫情本身的看法與感受,(二)學校生活有關之學習與人際關係,(三)家庭(人)關係,(四)生涯發展,(五)情緒調適與壓力因應等諸多面向。
疫情下高校之學生輔導—在學生輔導法的三級輔導架構下做法舉隅:發展性輔導、介入性輔導、處遇性輔導。
當疫情成為新常態,線上線下並行的大專校院輔導工作如何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以更貼近學生需求的方式連結資源,系統合作共同推展是維護或增進大專校院學生心理健康之道。專業輔導人員的增能培訓,以及自身的身心健康(包含兼顧當事人福祉與自我照顧的輔導工作環境)為關鍵因素之一。
蘇桂龍處長
澳門大學學生輔導處處長

蘇桂龍博士現為澳門大學學生輔導處處長,負責心理輔導中心和生涯發展中心的工作。他獲得香港大學教育博士,並在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心理學系擔任客席助理教授。他是澳門註冊心理治療師,在業界有超過20年工作經驗,現為澳門心理學會會員大會主席,並曾任亞太生涯發展協會澳門區總監。

疫下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的挑戰: 澳門的情況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了三年,全球各國心理健康問題變得嚴重。有研究發現,在疫情影響下,全球憂鬱症和焦慮症的個案估計分別增加5,320萬與7,620萬宗,當中青年群體受影響的程度也比較大。另外亦有大型研究顯示,高校學生受疫情影響主要出現幾方面的問題,包括擔心自己或朋友染疫、遠距上課形式帶來的焦慮、產生孤獨感、缺乏動機、睡眠障礙、以及憂鬱焦慮等。
我國青少年憂鬱檢出率為24.6%,而澳門高校學生憂鬱盛行率更高達35.2%。加上疫情影響,澳門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備受關注。為改善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為改善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態,澳門高校從即時性、安全性、支持性三方面,有序開展相應的心理干預工作。
鄧素琴教授


郭倩衡女士

鄧素琴教授
香港樹仁大學協理學術副校長(研究院)

鄧素琴教授目前為香港樹仁大學協理學術副校長(研究院)、尹周玉芬跨學科循證實踐及研究中心主任兼輔導及心理學系卓越教授,她為國際著名臨床心理學者,多年來致力推動亞太地區的各項學術研究,著有數百篇國際期刊論文、書籍及學術文章等,研究範疇廣泛,致力促進跨學科循證實踐研究交流及積極培訓年青學者,推動業界學術發展。

郭倩衡女士
香港樹仁大學尹周玉芬跨學科循證實踐及研究中心家庭及兒童發展研究團隊領導

郭倩衡女士現為香港樹仁大學尹周玉芬跨學科循證實踐及研究中心家庭及兒童發展研究團隊領導,從事教學、臨床督導及諮商工作多年。曾任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學部主席(2018-2022),活躍於諮商心理學之推廣及公眾教育工作。近年積極參與及籌劃有關家庭、青少年、兒童發展及特殊學習需要的研究,熟悉本地教育及社會福利工作。

疫情下高校學生心理健康:世界各地的啓示

在全球疫症大流行的影響下 ,人們在這數年間的生活、工作、防疫習慣、人際相處、學習均遇上翻天覆地的改變。世界各地的學者正積極研究新冠疫症(COVID-19)及後疫情在各方面對人類的影響,當中不少心理學學者也集中研究疫情如何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特別在情緒、人際、心理韌性及抗逆能力方面作出分析。由最初探討對新冠病症的恐懼(Fear of Covid-19),到後期的疫後適應等。是次分享將聚焦與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相關的研究上,分享者會綜合由2020年起在世界各地的主要研究,並分析當中對高校學生的研究焦點及發展趨勢,包括研究在抗疫過程中如何影響他們的網上學習模式、人際溝通、處理焦慮、孤獨感及家庭關係等等。

特邀報告輔導諮詢專業地位及發展          
🗓️ 2022年7月27日(三)
⏰ 14:00 – 15:30
報告人:主題:

黃嘉穎處長
澳門科技大學學生事務處處長

黃嘉頴(Remus Wong)現任澳門科技大學學生事務處處長,從事教育管理工作二十年,主管學生活動及發展,宿舍及校園生活,獎懲福利與服務,心理諮詢與輔導等關懷和教育管理項目。任職期間參與組織「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高校心理輔導與諮詢高峰論壇」並於2011年及2017年擔任大會執行主席在澳門籌辦論壇。現任澳門學生事務協會副會長,曾任該會監事長、理事長。

澳門心理輔導諮詢的專業地位及發展

回顧並介紹澳門心理輔導諮詢專業的現況,結合澳門高校心理輔導諮詢的專業服務,討論相關政策制度議題,分析社區與高校的心理輔導諮詢專業的協作關係,從高校心理輔導諮詢的專業發展,探討澳門心理輔導諮詢的專業地位和發展路向。
澳門政府在2018年8月提交草案並於2020年9月經立法會細則性討論及表決的《醫療人員專業資格及執業註冊制度》法案,訂定醫療人員專業資格及執業註冊制度,其中包括心理治療師。《社會工作者專業資格制度》法律於2020年4月正式生效,主要是針對從事社工職業的註冊及專業資格認可。澳門心理學會於2019年10月與中國心理學會簽署合作協議,獲授權為澳門唯一機構處理《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心理學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員註冊系統》申請工作。讓本澳心理輔導諮詢專業人員多一個渠道獲得專業認可,提升專業的素質。但有關澳門心理輔導諮詢的專業地位及發展,仍需要探討分析現實狀況和實際需求,從而釐訂相關政策及規管。
現時澳門共有十所高等院校,最早於2003年開始設立心理輔導諮詢功能,聘請心理輔導員及/或社工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和輔導諮詢服務。

吳才智教授
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

吳才智,博士,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大學生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註冊工作委員會註冊督導師,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湖北省心理學會常務理事、兼臨床與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主任。研究方向為危機干預與自殺預防、心理諮詢與治療、心理輔導的組織與管理。主持十多項心理健康與危機干預類課題/項目。十多項政策諮詢報告、調研方案被省級及以上政府部門採納。多次參與國內重大災難的危機干預。

教育部華中師範大學心理援助熱線的組織與管理

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教育部依托華中師範大學已有工作資源,動員全國心理學力量,設立教育部華中師範大學心理援助熱線平台,面向湖北及全國大眾、海外華人華僑、留學生等提供24小時抗疫心理援助熱線公益服務。該平台首次有4000名諮詢師報名,1700名諮詢師入選,高峰時每週1000名諮詢師上線值班,前後有200多名督導師提供督導。如何在雲端對這龐大的資源進行高效的組織與管理,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國際上並沒有經驗可循。在中國心理學會專家指導下,平台成立了專家委員會;諮詢業務部分成立專家工作組,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心理學專委會、註冊系統的各位專家親自參與工作設計,審定各類專業方案,從諮詢師招募、選拔、培訓、督導、危機干預、倫理投訴、過程控制等多個環節,嚴把質量關,提升專業性。實踐證明,該工作設計比較切合實際,運行良好。至2022年5月底,平台累計配置諮詢師31000人次,服務11萬餘人次,危機干預1500餘人次。該熱線使用互聯網集成技術,使大規模的心理援助服務成為可能;其動員效率、援助規模、服務形式在全球心理救援史上前所未有,充分展示了中國的製度優勢,也為全球疫情治理和心理健康服務提供了中國方案。

王智弘教授
台灣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教授

現任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教授、彰化縣教育處處長、本土諮商心理學學刊主編。
曾任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主任、婚姻與家族治療研究所所長、本土諮商心理學研究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主任委員、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理事長、台灣心靈健康資訊協會理事長、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理事長

華人心理諮商發展的重要議題:科技化與本土化

(待更新)

袁文得博士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師教育及學習領導學部副教授

袁文得博士是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師教育及學習領導學部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和教育心理學家,亞洲專業輔導及心理協會註冊臨床督導,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認可督導 。
他目前擔任創意和才華發展實驗項目的主任,及融合與特殊教育研究發展中心(CAISE)聯合主任。同時,他是生活技能和職業發展研究項目的主持人及賽馬會“戲有益”研究項目的主持人。他擔任Springer系列叢書《推進亞太地區的融合和特殊教育》的主編。 袁博士是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兩個碩士專業的課程主任,這兩個教育碩士專業是:學校輔導和諮詢專業教育碩士項目及資優教育和才華發展專業教育碩士項目。他還指導博士研究生論文。
袁教授的學術和專業興趣領域包括:學校諮詢,資優教育,生涯發展,生活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近年來在他的指導下,23名博士生已完成了論文。他是一位多產的作者,發表了超過168篇期刊和書籍章節,編輯了10餘本雜誌特刊和書籍。

香港輔導專業:現狀與發展

概述香港輔導專業在學校、職場、社區三大服務領域的最新發展。並探討了輔導人員的專業地位,輔導專業協會的角色,以及輔導專業認證的情況。此外也對香港高校輔導專業的未來發展作出展望。

特邀報告輔導諮詢專業督導           
🗓️ 2022年7月28日(四)
⏰ 14:00 – 15:30
報告人:主題:

馬建青教授
浙江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浙江大學二級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大學生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心理諮詢師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心理學會社區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獨著或主編著作、教材20餘部、發表論文150餘篇。個人專著獲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二等獎。

抗疫形勢下的高校心理專業督導的探 索與實踐

心理諮詢督導師是幫助心理諮詢師更好地自我成長、業務提升的專業人員。這個過程就是督導,這個工作就是督導工作。接受督導是一名新手諮詢師成長為一名合格諮詢師、一名合格的諮詢師成長為優秀的諮詢師的必經之路。只有透過不斷地接受督導,諮詢師的生涯才能日漸豐富,才能走得更遠,做得更久,幹得更好。
近年來,在國家高度關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中國高校心理諮詢面臨蓬勃發展的今天,特別是在抗疫形勢下,如何開展有序有效的督導以推進高校心理諮詢工作的規範化和專業化,正越來越受到重視。而這需要一大批合格的督導師。
本報告在分析了內地高校督導供需脫節現狀的基礎上,詳細論述了筆者採用團體模式進行督導工作坊和督導師培養工作坊的訓練模式及其效果。回顧性匿名問卷調查顯示,在包含認知、情感、技能、應用四維度的31個調查欄目上,認為對自己“幫助很大”“幫助較大”的合計比例均在90%以上,相比較而言,認知效果最明顯,情感其次。培訓效果與性別、年齡、學歷、專業背景、工作崗位、專兼職、從業時間等因素存在一定的關聯性。說明這種模式對提升諮詢師的諮詢能力和培養督導師具有積極的作用。
田秀蘭教授


林淑華博士
田秀蘭教授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特聘教授

美國愛荷華大學諮商教育哲學博士。專長於生涯諮商、諮商心理專業訓練與督導、夢工作/夢的分析、質性研究等領域。現任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特聘教授,兼任副學務長及社區諮商中心心田心理諮商所主任。曾兼任教育心理及輔導學系主任。於2016年榮獲全美生涯發展學會當年度最佳國際實務貢獻獎,並於2020年獲選為該學會傑出學者 (Fellow)。

林淑華博士
台灣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助理教授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研究專長為學校輔導、督導、青少年諮商、生涯規劃。

高校輔導諮詢的專業督導

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於2019年修訂專業督導認證辦法,將專業督導分為「諮商心理專業督導」 與「學校輔導專業督導」兩類。此後督導培訓也區分為兩個管道,但基礎課程多有重疊。在學校輔導專業督導(偏中小學)方面,林淑華、田秀蘭、盧鴻文(2020)以紮根理論研究分析10位學校專任輔導教師督導者受訪資料,結果顯示督導者之督導經驗為一動態循環過程。而督導系統方面,可從督導者本身、課程、實踐模式三向度說明。前兩者較容易理解,第三者實踐模式向度,則指須加強督導評量機制並提供專輔教師多元學習機會。本模式的特色在於運用生態系統觀點於督導歷程中,包括理解受系統環境影響之個案、看見在系統中工作的專輔、覺察督導者個人所處之系統,以及善用系統思維進行督導。在高校/大專院校,同樣須注意校園的生態系統,然培訓模式較偏向以諮商心理專業督導為主。督導實務模式,大致分兩大模組,其一為針對高關懷學生個案管理的定期督導(由中心主管主持,偏向行政督導),其二為諮商心理專業督導(由專家主持,偏向諮商心理專業精進)。經身心健康關懷量表評估為高關懷、高危險之個案,不定期接受院系所屬個管心理師的關懷,而諮商中心主管則需負責督導,掌握這群學生的心理健康及人身安全。諮商心理專業督導部分,一方面以中心定期個案研討方式進行,另方面也透過個別督導方式進行。本論壇將說明大專院校在針對高關懷、高危險學生,以及諮商專業督導方面的實務運作。
王覓博士
澳門大學心理輔導中心事務主管

王覓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現任澳門大學心理輔導中心事務主管,並在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心理學係擔任客席助理教授。她是澳門註冊心理治療師,中國心理學會註冊督導師,從事心理咨詢十餘年。

澳門高校心理輔導專業督導

近年來,隨著大眾對心理健康認識的提高,加上颱風天鴿、新冠疫情等事件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學生主動求助或被轉介來接受心理輔導,且帶來的議題也愈加複雜,這為高校的心理輔導帶來了空前的關注和挑戰。
專業督導以提高心理輔導員勝任力、保障個案得到合適的幫助為目標。不同的督導流派對這兩個目標有不同的優先排序,督導資源的多寡等外部限制也影響督導師對兩個目標的取捨。心理輔導在澳門是一個較新的行業,本地缺乏足夠的心理輔導人才儲備。這意味著澳門需要培養一批擁有專業勝任力的本地心理輔導員,以應對當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鑒於心理輔導的學生個案量大且複雜困難程度明顯增加,澳門高等教育局(後與教育暨青年局合併為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在2016年開始組織《大專院校輔導範疇督導服務》,聘用外地督導師為高校心理輔導員提供督導,唯因資源限制,每個學期僅能提供一次團體督導和少量的個體督導。這種督導模式決定了督導師只能聚焦在個案身上,而無法對心理輔導員的專業成長有深度的干預。部分高校在這基礎上組織了校內的團體督導,但督導資源緊缺依然是高校心理輔導員面臨的困難之一。
伍清華博士
香港城市大學學生發展(輔導)副處長

伍清華博士自2002年起,在香港的大學從事心理輔導服務工作。他現為香港城市大學學生發展(輔導)副處長。

專業督導三重奏

與所有成長過程類似,輔導諮詢督導是培育經驗豐富和優良素質的諮詢師或心理治療師的「苗床」。它需要給予諮詢師或心理治療師自主的空間和有人同行的感覺。在香港城市大學,輔導服務盡力為輔導員的個人成長及專業發展提供最佳條件。大學內的諮詢有三個不同層面:員工發展,專業諮詢和同伴諮詢。
大學贊助輔導員參加諮詢模式或理論的證書課程,以幫助他們吸收、發展有關特定模式或理論的專業知識。大學還分配財政資源給心理輔導部,以聘請社區的心理學家向校內輔導員提供專業諮詢,以加強諮詢師的諮詢技能和知識。此外,城市諮詢服務團隊還制定了同伴監督制度。高級輔導員將監督初級輔導員。憑這三個層次的專業輔導督導,奏出孕育優良的心理咨詢師的搖籃曲。

大會報告綜合與展望      
🗓️ 2022年7月30日(六)
⏰ 9:30 – 11:00
報告人:主題:
桑志芹教授
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桑志芹教授,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應用心理學博士生導師。研究與教學領域為應用心理學、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大學生心理健康學。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註冊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心理學會首批督導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團體心理輔導與治療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大學生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諮詢與治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完形心理治療學組組長;江蘇省社會心理學學會理事長。

疫情下網絡團體輔導的理論與實務研究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擴散形勢嚴峻,民眾的身心健康與工作生活或多或少受到衝擊。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民政部聯合印發《關於加強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心理援助與社會工作服務的通知》,要求組建多學科專業人員隊伍為受疫情影響的群眾提供專業心理援助和社會工作服務,減輕疫情所致的心理傷害和社會影響。在國內外歷次重大災難和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團體心理工作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受疫情影響,開展網絡團體工作是疫情下的特殊需求也是社會需求。在國內新冠疫情的特殊時期,網絡團體心理工作是否具有可行性,是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
網絡團體,是藉助於網絡進行的團體輔導或團體諮詢。在國外,網絡團體始於20世紀60年代,並逐步發展壯大。在國內,網絡團體實務工作尚處於起步階段,相關研究較為缺乏,本土化經驗較不完備。網絡團體不同於線下團體,帶領者與團體成員、團體成員之間須藉助網絡進行遠程溝通。網絡本身的不穩定性、網路環境下成員隱私性、安全性的保障,也為網絡團體工作提出新的挑戰。
本研究依據在疫情中多個網絡團體的研究,探討疫情中網絡團體輔導的理論與效果研究,證明了網絡團體的有效性,以及網絡團體領導者訓練的有效性,和網絡減壓團體有效性研究,以及有效因素研究,既有一定的理論意義,也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農韻淇學務長
聖若瑟大學學生及校友事務處學生事務長

聖若瑟大學學生及校友事務處學生事務長、澳門學生事務協會理事長及創會會長、澳門教區青年委員會委員。
從事學生事務工作十五年,推動澳門學生事務從業員的交流。在校內推動學生事務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及友生啟導計劃。
研究方向包括 學生發展、學生及校友參與度、友生啟導。

澳門學生事務協會(MSAA)心理服務回顧展望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高等院校嚴格按照政府防疫要求,認真落實各項防疫工作部署,如學習模式的改變,由面授改為在線學習的方式、實習、國際交流以及學生活動模式的改變等,對高校學生發展產生影響。在新冠疫防疫的新常態下,高校學生都面對防疫帶來的學習、生活、心理、就業等的壓力,這對學生和教育者(學生事務人員)是一項挑戰。澳門學生事務協會於2014成立,旨在致力促進澳門高等教育學生事務的發展,為學生事務專業人員包括高等院校的心理輔導員提供一個分享及交流學生事務經驗的平台。透過「澳門學生事務協會(MSAA)心理服務回顧展望」,我們從七所高等院校輔導員的角度回顧過往的心理服務及對未來工作的展望。
郭麗安教授
台灣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理事長


大會主題交流及總結

一場新冠肺炎,讓全世界的經濟,政治,教育,家庭以及個人的生活受到重大的影響.作為心理衛生臨床工作者,過去兩年來,我們的臨床工作媒介,從面對面,改為用多元且彼此間差異甚大之工作方法,尤其是諮商工作。
本文旨在分享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在台灣疫情嚴峻期間,如何與教育、衛生福利主管機關就立法、提供諮商教育訓練充權諮商體系外;在諮商服務上,也分享台灣助人專業在疫情期間處理民眾個人心理健康及其家庭關係,乃至於醫事人員的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的內涵與經驗。
不管疫情如何演變,助人工作者永遠與民眾之福祉同在。
張偉良副教授
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副教授

張博士現任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心理學碩士課程總監及副教授,持有英國拉夫堡大學哲學博士、倫敦大學職業心理學理學碩士等學位。他曾於社福機構從事青少年社會工作,上市零售餐飲集團任培訓經理,並且在香港城市大學擔任輔導主任逾十三年,從事學生輔導工作,多專注於生涯輔導。過去十多年張博士于大學任教,教授有關輔導、心理及職涯等課程。他的研究興趣包括職涯心理學、就業能力與及輔導成效評估,曾在《職業行為》、《職業評估》、《大學生發展》等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張博士為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註冊工業及組織心理學家與及香港專業輔導協會院士。張博士多年來致力推動職涯輔導與及輔導諮詢的專業化, 積極投入相關培訓工作, 促進專業合作及交流。

疫情下大學生發展的反思

青年人進入高等院校,是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大學生發展可理解為學生在進入高等教育院校後成長、進步或提高其發展能力的方式 (Rogers, 1990)。香港高校的學生發展工作, 多採納全人發展的理念, 以輔導、諮詢及教育等多形式推行。近年積極青年發展的相關理論及方法, 亦已應用及落實於高校, 成效顯著。香港疫情下學生發展工作發揮什麼作用?報告會根據心理社會與及積極青年發展的視角, 引伸本論壇相關論據, 反思疫情下的大學生發展, 探討學生發展與抗疫及適應的關係, 與及學生發展的評估及實踐等議題。